炎炎夏日难挡我校学生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在2025年寒假“探秘松石源”返乡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当地乡村振兴工作迎来新突破——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正式落成,标志着十堰市竹山县松石产业升级迈入新阶段。为深化上期“探秘松石源”返乡实践成果同乡村产业升级有效衔接,2025年7月22日,由我校学生李想雨、刘鑫、何精艳同学所组成的“2025暑假三下乡十堰市绿松石调研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叶甜甜老师的指导下,再次踏上十堰市竹山县这片土地,以“松石重访,振兴续章”为主题,聚焦当地乡村振兴新面貌——最新建立的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深入探索十堰市竹山县在国家政策支持、科研技术赋能下的新风貌,剖析升级背后解决的旧难题、改革的新模式,以及针对未来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合理给出有效建议。同学们带着寒假调研的经验与思考,开启了这场“再探松石”的实践之旅。
新交易中心:规模与功能的双重跃升
7月的竹山县,阳光炙热,新建的大型珠宝交易中心内却人头攒动。与寒假走访的银盘河绿松石交易市场相比,这座新中心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占地面积扩大近3倍,延续了商户独立摊位的格局,只是单个摊位面积更宽敞,每个商户都能在自家摊位内同时开展原石展示、精工制品陈列与直播带货。交易中心四周新增了不少饭店、餐馆等餐饮场所和基础娱乐设施,让往来客商在选购之余,也能享受到更便利的配套服务。
调研团队首先走访了在交易中心工作的商户,通过面对面采访、视频记录等方式,详细了解新中心的运营情况。从商户们的讲述中,团队发现新交易中心不仅解决了以往市场分散、设施简陋的问题,更通过统一的管理规范,让交易流程更透明,消费者信任度显著提升。“以前在老市场,摊位挤、光线差,客户看货都不方便。现在新中心有专业的展柜和灯光,我们的绿松石看起来更有质感,成交量比以前高了不少。”经营绿松石雕刻制品的李叔叔笑着说。
政策与技术:新风貌的“双引擎”
新交易中心的崛起,离不开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团队从竹山县绿松石产业服务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政策持续发力,湖北省将绿松石产业纳入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竹山县借此契机获得了专项资金支持,用于新交易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升级。
模式创新:销售渠道的“数字化平台多元拓展”
在新交易中心的直播带货区,团队看到商户们正对着镜头展示绿松石新品,弹幕互动热烈。与寒假调研时的抖音电商直播基地相比,新中心的直播模式更加成熟——不仅整合了抖音、快手等平台资源,还与小红书、bilibili等以年轻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平台合作,推出“绿松石+国潮”、“绿松石+非遗”、“绿松石+联名”等主题直播,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我们现在不只是卖产品,更是在讲文化。”一位正在直播的商户李叔叔告诉团队,新中心还搭建了“线上定制+线下体验”的模式,消费者可以在线上提出设计需求,线下到中心的工坊观看加工过程,这种参与感让销量提升了近40%。此外,中心还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绿松石文化研学游”,让游客在选购的同时,体验原石打磨、雕刻等工艺,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未来展望与新挑战
谈及未来,商户与工作人员满怀期待。随着新交易中心稳步运营,“国际绿松石之都”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2025年初投用的宝石市集已吸引全国多地采购商入驻,年内交易额有望突破50亿元,产业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在产业扩张的同时,当地正以数字化绿色发展为核心路径,破解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题。针对绿松石资源可持续开发,一系列精准举措有序推进:对矿山片区实施编码管理,建立“一矿一码”数字化档案,实现开采全程可追溯;严格执行封矿洞制度,对生态脆弱区域及过度开采矿洞进行封闭保护,严控开采规模与节奏;同步在矿山周边布局绿色加工企业,推动开采、加工环节的环保技术应用,从源头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些举措既为产业长远发展筑牢生态根基,也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产业规范化水平,让绿松石产业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春力量:续写振兴篇章
通过本次“重访”,团队深刻感受到绿松石产业在政策、技术、模式创新下的蓬勃活力。从“卖石头”到“卖文化”,从“单一销售”到“多元融合”,十堰绿松石市场的升级之路,正是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调研团队将整理本次采访视频、照片及问卷数据,结合寒假调研成果,深入分析新交易中心的发展经验,为绿松石产业的持续升级提出可持续性建议。武昌首义学院的学子们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力家乡发展的实际行动,在“松石振兴”的续章中,写下属于青年的担当。
总访问量:304212
Copyright 2005 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