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寻美非遗·匠心传承”实践服务队师生与合作企业湖北巴人国秀科技有限公司团队一行,深入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专业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乡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探寻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之道。
在巴东县非遗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师生们沉浸式参观了馆内丰富珍贵的藏品。从色彩浓烈、纹样古朴的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到造型粗犷、寓意深远的土陶器皿,再到悠远苍劲的峡江号子录音与灵动传神的皮影戏道具,一件件承载着巴东地域文化基因与民族集体记忆的非遗瑰宝令师生们叹为观止。以“九佬十八匠”文化长廊为界,西区展陈26项重要非遗,东区为研学中心,设有非遗传承人工坊、小戏台、多媒体研学教室。馆内系统梳理的传承谱系与详实的图文影像资料,更生动勾勒出巴山楚水间非遗技艺历经岁月洗礼的坚韧生命轨迹。
参观之后,师生们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展开了深度互动实践。在织锦工坊,学生们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尝试操作古老的腰机,体验经纬交织间的匠心韵律;在皮影体验区,大家操控着质朴的皮影人偶,感受人偶提线在手掌延展的温度与挑动的乐趣。带队专业教师陈晓慧老师现场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些蕴含深厚地域情感的纹饰符号、色彩体系和独特质感,如何转化为现代视觉传达的创新语言!”学生们纷纷拿出速写本,记录纹样细节,或运用专业软件尝试进行纹样提取与再设计,部分同学的设计草图还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展现出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无限可能。此外,同学们在巴东非遗博物馆现场体验了皮影艺术。
活动尾声,学院与巴东县非遗保护中心举行了简短的交流座谈。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肖巍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此次巴东之行,是一次生动的‘行走课堂’。它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紧迫性的认知,更启发了我们将民族美学基因融入当代设计的自觉。未来学院将积极探讨,在课程共建、学生实习实践、文创产品联合研发等方面与巴东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巴东县非遗馆馆长刘云对此深表欢迎与期待:“高校师生的到来,为非遗保护注入了青春视角与创新活力。我们热切期望借助艺术设计学院的专业力量,共同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让巴东的非遗宝藏真正‘活’起来、‘潮’起来。”
随后,“寻美非遗·匠心传承”实践服务队师生一行走访了巴东县文旅局,巴东县文旅局局长余建军及相关领导亲自接待,共话巴东文旅新模式。团队向巴东文旅局围绕“非遗活化、名优特产、助残扶贫”三大核心板块进行现场汇报,设计思路受到巴东文旅局高度肯定。此次交流是“三下乡”从实践活动升级为“政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转折,也是将考察成果转化为实际合作的重要契机。
本次赴巴东非遗馆的“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思政课。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们带着对乡土文化的敬意走出校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思考设计的文化责任与使命。他们带走的不仅是速写本上的纹样和相机里的影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觉与设计担当。这份从田野沃土中汲取的养分,必将滋养其未来的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独特的智慧与力量。
学生通讯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303班陆敦
拍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302班何紫妍、林雅婷
总访问量:304212
Copyright 2005 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