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8日,武昌首义学院外国语与教育学院12名师生在分团委书记李梦蝶老师的带领下,赴襄阳市南漳县胡营中学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支教活动。团队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为宗旨,为该校300余名初二升初三学生带来英语特色课程与综合素质拓展,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抵达当日,胡营中学高校长热情接待支教团队,详细介绍学生学情并带领参观校园。尽管住宿条件艰苦——师生们入住的学生宿舍无空调、部分房间甚至无法通电,37℃高温下多名老师身上起了热痱子,但团队始终坚守。次日,校方紧急调配两台电风扇,老师们笑称“心静自然凉”,连夜备课的身影成为夏夜最美的风景。“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队员张明月说道。
当地学生发音问题突出,87%的孩子把/v/读成/w/,92%无法区分/θ/和/s/,甚至有人把“apple”读成“阿婆”。“更棘手的是,他们不敢开口。”李贝华说,第一节课让学生自我介绍,站起来的19人里,有15个沉默超过10秒。针对当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口语能力不足的情况,团队迅速调整教学方案:把原本各占50%的语法和口语课,改为“70%口语+30%语法”。结合2026年湖北省英语中考改革方向,开设“音标夯实课”“主题口语训练”等特色课程。从48个国际音标开始教学,将课文拆解成“购物”“问路”“天气”等生活场景,带着学生用歌曲学英语。第三天开展的英语演讲活动中,原本羞涩的学生周同学在教师李贝华的鼓励下,首次用英语介绍了自己,并介绍了家乡南漳的山水,赢得全班掌声。
7月1日建党节,团队精心设计“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红歌合唱等课程,用音乐与故事播撒爱国种子。课余时间,教师们通过“信任背摔”“团队接力”等游戏增强班级凝聚力,更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队员徐瑶谈道:“有个女孩悄悄告诉我,她第一次敢在全班面前唱歌,这一刻所有汗水都值得。”
7月3日至7月6日,武昌首义学院外国语与教育学院胡营中学支教活动进入深化阶段。团队在持续开展英语特色教学的同时,通过心理关怀、梦想激励、个性化辅导等方式,与300余名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 “老师,这是我心中的你!”学生李婷将彩绘的卡通画像送给支教老师陈囿安。活动中,团队发现许多学生通过绘画传递情感,遂增设自由创作课。 “这些画比任何荣誉证书都珍贵。”支教队员动情地说。 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团队实施“分层教学法”:“我们特别设计了阶梯式晨读计划,基础薄弱的学生从音标开始,中等水平的学生练习单词拼读,基础好的学生则进行课文朗读。”支教队员李章琦介绍道。这种分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取得进步。“原来long和wrong发音不一样!”曾因发音不准被嘲笑的张强,在老师指导下终于突破瓶颈。 “大学图书馆有多大?”“高中生也要住校吗?”在“畅想未来”主题班会上,支教老师用照片、视频展示高中与大学生活,点燃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课后,老师单独与学生们谈心,累计为23名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 课堂上,支教老师们精心设计的互动教学让英语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前我最怕上英语课,现在每天都盼着上英语课!"学生王明兴奋地说。支教队员宋双燕独创的"英语情景剧场"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习得语言,而赵文静老师的"单词大冒险"游戏则让枯燥的词汇记忆变成了欢乐的竞赛。课间时分,总能看到老师们被学生团团围住,或是解答问题,或是分享趣事。 为激励学生,支教老师还自费购买300余份零食作为课堂奖励。7月5日英语活动课后,表现优异的同学获得了奖励,后排学生突然喊:“下次我们也要拿奖!”这种“奖励经济学”还延伸至矛盾调解——发生争执的两名学生因合作完成口语任务,共同获得了分享一包饼干的机会。 截至目前,支教团队已累计授课60余课时,开展特色活动12场,一对一辅导学生百余人次。在最近的一次听写测试中,拿到满分的学生增加了15%。“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分数上,更体现在孩子们自信的眼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上。”胡营中学朱主任评价道。
(通讯员:王玉洁 摄影:李欣蓉、雷彬、李章琦)
总访问量:304212
Copyright 2005 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