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文脉绵延。7月6日,江西省泰和中学廖丽燕等三位老师带领十三位优秀高中生与来自武昌首义学院大一学生刘昕(江西省泰和中学2024届毕业生)组成的青衿庐陵研学团开展的“探寻庐陵古韵,传承文化基因“研学活动圆满完成。这场融合实地探访、学术探究与文化传承的实践之旅,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让参与师生在吉泰平原的历史肌理中,触摸庐陵文化的千年脉动,为后续深度研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以“解码地域文明,传承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为核心,精心串联起后河-梦回庐陵、白鹭洲书院、庐陵文化生态园、钓源古村、吉安市博物馆及文天祥纪念馆等六大文化地标。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初合,师生们在时空穿梭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古建与水系:触摸先民的生存智慧
在钓源古村的青石板路上,研学团队被“七星伴月”水系格局的精妙所震撼。同学们手持纸笔,勾勒着明清赣派建筑群的飞檐翘角,细致观察着历经数百年仍完好运行的排水系统。“青砖黛瓦间藏着古人的生态哲学,”一位高中学生在研学手册上写道,“这种将八卦数理融入生活空间的智慧,比任何课本都更鲜活。”古村斑驳的墙面与潺潺流水,成为解读中国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理念的最佳教材,而在此间进行的午餐与休整,更让学子们在烟火气中感受文化的温度。
典籍与器物:解码文明的物质载体
白鹭洲书院的琅琅书声仿佛穿越八百年时空,与师生们的驻足沉思交相辉映。作为庐陵文化“崇文重教”精神的象征,书院内的匾额楹联与古籍藏本,无声诉说着“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况。而在庐陵文化生态园,千年古樟的虬劲枝干与民俗博物馆的馆藏器物形成奇妙呼应——从青铜酒器的纹饰到木雕窗棂的寓意,从民俗雕塑的姿态到古樟年轮的密码,学子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逐步拼凑出庐陵先民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
历史与精神:传承不灭的浩然正气
当日行程的灵魂一笔,当属文天祥纪念馆的探访。下午四点,正气堂内的讲解准时开始,复原场景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慷慨悲歌,与正气阁上遒劲的题刻相互激荡。同学们凝视着文天祥就义场景的细节还原,在讲解员的讲述中,感受着庐陵文化中“忠节”二字的千钧重量。这种精神的洗礼,与吉安市博物馆内“红色摇篮”展厅的革命记忆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让学子们深刻理解到:庐陵文化不仅有诗词书画的风雅,更有铁骨铮铮的担当。
截至当日傍晚返程,研学团队已完成六大文化地标的系统性探访。从建筑形制到水系规划,从文物解读到精神传承,学子们通过“观察—记录—思考”的闭环,初步构建起对庐陵文化的立体认知。据研学领队老师廖丽燕介绍,本次研学并非终点,后续将通过文物深度解读、研学纪录片创作、文创设计等延伸活动,推动“认知—内化—传播”的完整链条。预期通过这一系列实践,不仅能让青年学子成为庐陵文化的“解码者”,更能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践行者”,为地方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总访问量:304212
Copyright 2005 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