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关怀送温暖 技艺交流促融合
活动伊始,师生们走访了社区残疾人手工艺工作坊和部分家庭。他们与残疾人朋友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创作历程以及在手工艺制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传递了社会的关爱与尊重。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还展示了才艺,迅速拉近了与残疾人朋友的距离。更令人动容的是,艺设的师生们虚心向这些身怀技艺的“老师傅”们请教,亲身体验竹篾编织、花材搭配等基础工艺,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作的温度与匠心,也理解了他们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对接方面的需求与局限。
专业设计解痛点 传统工艺绽新颜
基于前期的深入调研,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们迅速行动起来,亲身体验并针对现有竹编、花束产品存在的造型单一、实用性不足、市场契合度不高等痛点,开展了精准的设计交流工作,方便后期深入开展设计创新工作。
师生们大胆畅想突破传统竹编的筐篮形态,结合现代家居审美和实用需求,交流出多款新颖并后期可尝试落地的产品。例如,“竹光掠影”系列灯具巧妙利用竹编纹理与光影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精美小巧的时尚单品竹编包轻便易携,贴合都市休闲场景。针对花束产品,师生们想法通过主题化、系列化的方案。如“节气物语”系列,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设计包装和造型,赋予花束更深的文化故事性(如“荷风夏至”主题,用竹编小篮搭配仿真荷花与莲蓬);“城市印象”系列则融入巴东地方特色。同时,利用再生纸等环保材料进行创作包装,降低成本并赋予绿色消费理念。
双向奔赴结硕果,长效帮扶启新程
通过集中工作坊和“一对一”的耐心交流指导,残疾匠人们学习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基础技法,产品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匠人李女士欣喜地表示:“真没想到我编的东西还能这么时尚好看,感觉更有信心了!”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这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和专业淬炼。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何紫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次下乡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不仅仅是美学表达,更承载着社会责任。如何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改善他人生活、赋能弱势群体,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前进的动力。”
为确保帮扶的可持续性,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溪丘湾乡葛藤坪社区残联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建立“线上设计支持+定期线下回访”的长效机制,并在社区挂牌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持续为残疾人手工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温暖的爱心慰问之旅,更是一次艺术设计智慧与基层需求的深度交融。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学子们用青春的创意和专业的技能,点亮了残疾人工匠们的巧手,让承载着温度的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场以艺术为纽带、以设计为桥梁的“双向奔赴”,不仅为残疾人朋友编织出更美好的生活图景,也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社区融合贡献了青春的艺术力量。
学生通讯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303班陆敦
拍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302班何紫妍
总访问量:304212
Copyright 2005 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