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姜娜,视传2302张宇晗、视传2301唐奕轩、视传2301李萍、产设2201张健祺、产设2201苏灵组成的“首义 筑梦马岭”实践团队前往马岭村开展户外墙绘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艺术创作助力乡村风貌提升,挖掘和传播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非遗魅力,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马岭村红色抗日根据地参观学习。在根据地纪念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老照片和文献资料,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当年抗日军民英勇奋战的感人故事。斑驳的墙壁、陈旧的武器、简陋的生活用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通过参观,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也为后续墙绘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大家希望能够通过画笔重现那段光辉历史,让更多人铭记先辈们的付出。
随后,团队来到了京山皮影戏非遗传承人许水发的家中。一个个的皮影人物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皮影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传承人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了皮影的制作工艺,从选皮、制皮到画稿、雕刻、上色,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人还为我们简单演示了一下皮影人物的动作,皮影人物活灵活现,引得团队成员们阵阵赞叹。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大家了解到京山皮影戏作为当地独特的非遗文化,承载着马岭村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团队前往“艺术小院”对墙绘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墙体及空间明确设计创作主题及思路,充分利用墙面空间,打造出具有马岭村特色的艺术墙绘作品。结合京山县特有的民间传说“九马回槽”讲述九匹神马守护乡土的故事进行艺术墙绘创作,通过大型艺术墙绘形式,将文化IP可视化,打造县域文旅新地标,创建网红打卡点,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构建“高校+ 政府+ 村庄”三方联动马岭模式。
确定方案后,团队成员开始在选定的墙面上进行打稿工作。由于墙面面积较大,大家分工协作,利用粉笔、铅笔等工具,按照小画的设计比例,将图案轮廓勾勒到墙面上。团队成员根据设计方案,调配出合适的颜料色彩。成员们手持画笔,细致地填充每一个色块,反复调整色彩过渡,力求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之后,京山县文旅局局长陈剑敏局长深入马岭村艺术小院创作一线,与师生团队共商京山文旅高质量发展路径,局长指出:要打通“擘画图-施工图-实景图”转化通道,让艺术小院成为京山乡村振兴的 “创意引擎” 与 “共富窗口” 。将艺术小院打造成为京山县文旅融合示范点,推动“小而美、特而精”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升级。
在社会实践总结大会上,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延碧,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胡颖波,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姜娜和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参加。学生代表、视觉传达设计2302班张宇晗对本次活动作总结汇报。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实践团队10天来的丰硕成果。经过同学们精心设计绘制,一幅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彰显时代精神的墙绘作品跃然墙面,使原本灰暗单调的农屋墙体焕新为流淌着文化与生机的露天画廊。“我们不仅是画笔的执掌者,更是乡村故事的倾听者与传颂者。”张宇晗在汇报中说,“每一处线条与色块,都凝结着我们对这片热土的感悟与挚爱。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创作,艺术真正从课堂走进了生活深处,也更加增强了我们对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学院书记吴世杰对同学们的创作实践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克服酷暑与条件限制,将艺术的种子深埋于广袤沃土,用青年创意为马岭村“美颜增色”,不仅打磨了技艺,更锤炼了意志,铸就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马延碧在讲话中表示,青年学生带来的不只墙上的画作,更是乡村文明的扑面春风。同学们精湛的技艺和真诚的付出,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的力量,极大激发了村民对家园的自豪感与发展信心。他希望校地持续深化合作,将高校的智慧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永续动力,携手书写校地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总访问量:304212
Copyright 2005 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共青团武昌首义学院委员会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388